Tuesday, December 15, 2015

养鸡人家




 甘榜风情之十二  
         养鸡人家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     


     打开鸡寮的门,我看到引颈长盼的家禽正期待我的到来,手里的饲料未放入槽里,几只鸭子急不及待用啄朝我手心掠食。为了减少家禽彼此间的争夺,。冬阳我用最快速度把饲料分散在不同角落的槽。

     走出那间晦暝、空气浑浊的鸡寮,我深深的吸一口新鲜空气,然后,站在门外看它们争先恐后,埋首享受我所准备的早餐,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欢欣。

    鸡鸭的早餐不但每天一样,而且容易准备:我把粗糠、幼糠、碎米和隔夜饭混在桶里,再着水搓成一团不乾不湿的饲料。至于小鸡,它们吃的饲料是妈妈从店里现买的,包在纸袋里,每次打开,总会闻到一股香味,里头是一粒粒深绿色豆子,加上玉蜀黍,小鸡们爱极了,不但争着吃,还跳进槽里用爪乱抓,顽皮的把饲料散了一地。

   在乡下,我是妈妈养鸡鸭的得意助手,每天的作息是:早晚喂一次,把喂饱的鸡鸭放走,捡鸡蛋,换小鸡喝水的塑胶水壶,傍晚把鸭子从田里赶回鸡寮;刮风下雨的夜里,用麻包袋盖鸡笼,再把找不到入口的小鸡送到母鸡温暖的翅膀下。。。

   基于家里务农,家事忙不完,我没有必要帮人打工,自然不曾领过薪金。生平第一次赚钱,还是负笈美国大学后,在农业部门找到第一份校内工,才略领个中滋味。做足一个月,我领了一张写着美金150元的支票,总额不多,但很有成就感,仲春夜里,我给家人写了信:

  “亲爱的父母亲,我的第一份工是负责捡蛋和清洗鸡蛋,一点也不危险,也不会影响功课。我只需在一间约有8间教室长的鸡寮每隔半个小时捡一次鸡蛋,每次皆捡满一个篮子。若有鸡只死了,就得拎出死鸡,把尸体丢弃。

   洗鸡蛋在一间小房间进行,是靠一架电铁桶来操作:先把清水倒入铁桶里,放入鸡蛋,按下电流后,铁桶就会左右不停旋转,15分钟后就能捞出干净的蛋,擦乾它,摆进蛋盒里,一层层一排排白白亮亮的鸡蛋,煞是好看!

   每次开工,走在那条飘着鸡粪味的小路上,远处翠绿山峦,草原小舍,悠闲平和的气氛,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来了,多美啊!我仿佛又走回时光隧道,投入故乡淳朴又宁静的怀抱里。

   世界真细小哟!即使身在地球的另一端,我仍旧参与养鸡的工作,再一次扮演农人的角色,再一度咀嚼童年的滋味。。。”

如厕趣谈





甘榜风情之十一    
        如厕趣谈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 。冬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 小时候,我在祖父的甘榜老家领。冬阳受恐怖的如厕经验。

    当年茅厕的结构大同小异:先挖粪坑,植入重甸甸的圆型水泥框,框上架横木,四边用木板搭成晦暝不通风的茅厕。

   祖父的茅厕,粪坑不够深,打开木门,浓浓异味扑鼻而来,低头,天啊,粪便在翻滚,说翻滚,因千军万马圆滚滚白色褐色的蛆虫在蠕动,载沉载浮,看了心惊肉跳。

   粪便上空嗡嗡低飞是一群蓝得发亮的大头苍蝇。黄金往下掉,嗒一声,惊动的苍蝇在下半身凌乱飞舞,防不胜防,如厕者屏着气,姿态从蹲到半蹲才能“避难”,黄金被周遭绵烂粪便覆盖后,苍蝇遂恢复日常活动。

     走出窒息的茅厕,冒汗的我快步离开现场,然后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。

 最有趣的如厕,是在大姨港口的家。渔村的板屋,诗意极了,设在水上,下面有长脚,即长长的圆木头支撑。厕所在屋角,用木板围墙,想上大号的孩子只需蹲在两块木板之间。

    脚下,波光粼粼,鱼群很饿,在屋脚往返游移,翘首等待,坠入海的黄金迅即被接住,众鱼奋力争夺食物,一时间,风起云涌,弱肉强食,掀起阵阵激波,噗哧声此起彼落。鱼儿为“美食”搏斗和鼓腮而食的吃相,让我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我家老大和老二五六岁时,临睡前喜欢听我编造的床边故事,让他们捧腹大笑百听不厌的故事是:妈咪在茅坑如厕,一不留神,掉入粪坑,尖叫,爬上岸时,嘴里吃“米田共”;

   刮大风时表弟在茅厕方便,墙壁的木板一块块脱落,光溜溜的表弟,春光乍现。。。现今孩子用的是抽水马桶,我只能在故事里让他们略略认识茅厕。










甘榜的果实



甘榜风情之十
      甘榜的果树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。冬阳

 
    小时候住甘榜,有两种水果是免费的。
稻田旁有一棵取名“Buah Kayang”的果树,此树不高,枝桠往四面八方散开,除了繁密绿叶,也结满累累仅5分钱大、熟透时呈黑色饱满光亮外表类似蓝莓的果子。

蹲在树荫下,眼光闲闲望去,掉下来的果子,俯拾即是,我们即捡即吃,也没听过有谁闹肚子。要吃得过瘾,就得把数10粒果子放进口里咀嚼,一开始,渗出的紫色果汁略酸,渐渐地,才尝到鲜甜味,稍后,逐一把小小的种子吐出来。

除了蹲,爱冒险的孩子可以爬上树,选个结满果子的位置,小心坐好,居高临下像松鼠一样品尝鲜美果子,不亦快哉。

  老家门前有两棵巨大的芒果树,属公家,掉下的芒果属于大家,于是乎,大家都爱比较,看谁有本事捡到最多芒果。

   我最喜欢在雨天捡芒果,雨天置身树下固然危险,但乐趣无穷,湿湿的草地上,枯树枝旁,水沟边,栅栏下,东找找,西望望,总会有橙黄色、熟透的芒果的踪影;时不时,风吹过,冷不提防,啪的一声,就有一粒芒果掉在眼前,不亦快哉。

甘榜的果树自生自灭,时代的变迁,没有人再培植它们,Buah Kayang早已绝迹,童年与果树为伍的快乐时光,毕生难忘。


小清河


甘榜风情之九



      小清河

     你看过小清河吗?

 我曾拥有一条朴实的小清河。小时候,我喜欢坐在甘榜的木桥浏览河边景致。往下看,有倒影,有粼粼波光,流水潺潺,河草美极了,绿油油的,婆娑起舞,忽高忽低,左转右转,舞态幽雅动人。

最爱看三五成群鱼儿,穿梭河草间,仿佛是顽童玩“捉迷藏”,稍不留神即逃之夭夭。鱼儿们可快活了,它们轻摆尾巴,从容不迫保持一种不被河水推动的姿势,在水里悠游自在戏水。

    河里也有不速之客,就是游得很快且呈S字型,教人又爱看又怕的水蛇,水蛇行色匆匆,以褐花纹居多。

   桥上的孩子,除了看风景,也玩丢石头,把手里的石头斜斜丢出去,谁的石头能在水面“跳”二或三次才叫厉害。岸边有洗衣垂钓的大人,孩童纵身跃河游个痛快,“水清出石鱼可数”到“绕池闲步看鱼游”的画面引人入胜,我不禁低吟旅日歌星陈美龄那首好听的歌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的梦里有条小清河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清河里鱼儿那样多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陪你,你陪我,钓鱼多快乐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再也不想要甚么。。。

   曾几何时,甘榜的河变成不堪入目的死水:旱季时河面覆盖浓密浮萍,浑沌河水有垃圾、枝桠,岸边杂草丛生;雨季时则一雨成灾。

    陈美龄的歌依旧萦绕心里,昔日的小清河已不复可寻,但那一条属于童年的弯弯清浅恒常在心里流动,挥之不去了!

       




拾稻穗



甘榜风情之八
         拾稻穗
    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      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 拾稻穗是儿时务农的活动之一。

    稻田收割的任务依靠人工,马来妇女用镰刀割稻总会忽略角落或靠近田埂的稻禾,工人把割下的稻谷捆绑成一束时,难免有掉落或留下些许稻谷,隔天清晨,我和妹妹把漏了的稻谷逐一捡起,拔出稻穗,装进塑料袋,以便拿回家喂鸡,实践珍惜粮食美德。

    为避免暴晒艳阳,拾稻穗在天刚破晓时分进行。一早出门,美其名跟父母交待是拾稻穗,其实,我更渴望在刚收割完毕的稻田给自己贴近大地的机会。此刻,沁凉空气飘着清幽稻草香味,闻之心头一震,精神抖擞,安静的大地传来虫声蛙鸣,偶尔,鸟儿凌空啪啪低飞,四周静谧祥和,漫步田间,心旷神怡。

    举头,墨蓝天际尚有弦月踪影,第一抹曙光逐渐染红天边云层,隐隐的晨光托出甘榜轮廓——层峦叠嶂、椰影丛林、远处亚答屋升起袅袅炊烟、田埂上的野草露珠闪动,运河边有一头懒洋洋的水牛。。。似一幅画,展现眼前。

    抵家,把稻穗丢进鸡寮,这是鸡鸭正餐后的“零食”,鸡鸭有美食享用,拾稻穗的孩子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,何乐不为



打老鼠



甘榜风情之七
      打老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    

      儿时务农,最痛快的经验是打老鼠。

   收成季节,仓库是老鼠的美食天堂,因这里堆满,甚至高叠一包包晒干、装进麻包袋的稻谷。若没趁早出售稻谷,很快的,麻包袋会“破洞”——遭鼠辈咬破,通宵解馋,几个星期下来,变成“脑满肠肥”的老鼠。

   晚间9点,一群20多位小毛头,手里拎武器,即木棍和竹扫把,把仓库厚重的门徐徐打开,蹑手蹑脚摸黑溜进去,再扭开日光灯,天啊!一闪一闪的灯光下,触目的尽是四处逃散上百只老鼠,老鼠近在眼前,大家死命挥打,杀气腾腾,只差没有举棍高喊:“杀———”。

   刀枪剑海中,年幼者叫嚷,因太多老鼠眼前奔窜,敌众我寡,要同伴帮手杀出一条生路;有人尖叫,因毛茸茸的老鼠正掠过踝边;有人求救,因从墙壁打下来的老鼠凑巧掉在身上;有经验者欢呼,因出手快狠准,当头棒喝把老鼠毙了,为家园除害;场面亢奋、沸腾,一个晚上可以有2至3次的交战,但老鼠现身数量逐次减少。

   田地灌水季节也可以打老鼠,但难度高,地点是运河岸边的老鼠窝,先往窝里灌水,把老鼠逼出来,等在洞外的打鼠者出手要准和快,要不然,老鼠迅速往稻田窜逃,绝对没有第二回合。






晒谷



甘榜风情之六 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晒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。冬阳      

    在仓库里,我们先解开麻包袋封口的绳子。开口的麻包袋斜躺在手推车上,小心的载到水泥地的晒谷场。然后,我们开始跑,以最快冲力把麻包袋从手推车抛出去,这样,至少三份之一湿了的稻谷可以不费力的涌出来。

   我们力气小,要倒出其余重甸甸的稻谷还挺不简单:两脚跨在麻包袋的中间,两手紧捉腰间,用力往上扶起来,好挤出上半截的稻谷,接着,两人合力捉着麻包袋尾端的两个角,一二三后朝上一拉,即把下半截的稻谷抖出来。

  湿了一两夜的稻谷,滚出来时不但发热,扑面而来还有一股发霉的味道。

    小时候,晒谷是农家典型景致之一。我欣赏孟浩然《春晓》“夜来风雨声”的意境,但在收割季节,潇潇的风雨声丝毫不诗意--这意味稻禾被风吹倒,收割减少,隔几天得在酷热的烈日下晒三、四十包的稻谷,饱尝“汗落知多少”的滋味,要不然碾米厂扣除水份,稻农的收入深受影响。

倒出稻谷后,湿了的麻包袋摆在地上烘乾。稍后,我们用一端有木齿的耙子把稻谷逐一散开、弄平,在水泥地上铺成厚度适中的一层,稻谷吃到阳光,乾得快,一天里尚得耙翻数次,除掉稻草和赶走觅食的家禽。

日当午的工作最辛苦,此刻,阳光猛烈,水泥地热得烫手,走在上面一行接一行耙翻稻谷当儿,可以感觉蒸化的水汽氤氲往上流窜,人,仿佛置身在高温烤炉里烘着;汗,湿了额头和浃背,双颊烤得通红。脚下的谷粒正迅速晒乾,金黄色泽越来越耀眼,到了下午时分,耙翻的谷粒若发出清脆声音即表示乾得恰当。

最后是热闹的收集时刻:一家大小分工合作,有人负责堆起稻谷,聚拢成一座小山丘;有人用竹帚把剩下的谷粒扫起来;有人修补麻包袋,趁落日之前用竹畚箕把稻谷装进麻包袋,封口后推进仓库收藏。

    有关晒谷,三姐和我有个难忘的经验。有一次,我们读下午班,两人一早为晒谷忙到中午才把工作料理妥当。我们匆匆吃午餐,换校服,走到车站刚好赶上校车。

   因为来不及洗澡,那天下午,汗水加上刺人的谷芒弄得两人的皮肤寄痒难当,我们只好一边听课一边搔痒,皮肤起了红疙瘩,唉,可真难为了我们两个拼搏的小当家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