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15, 2015

晒谷



甘榜风情之六 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 晒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。冬阳      

    在仓库里,我们先解开麻包袋封口的绳子。开口的麻包袋斜躺在手推车上,小心的载到水泥地的晒谷场。然后,我们开始跑,以最快冲力把麻包袋从手推车抛出去,这样,至少三份之一湿了的稻谷可以不费力的涌出来。

   我们力气小,要倒出其余重甸甸的稻谷还挺不简单:两脚跨在麻包袋的中间,两手紧捉腰间,用力往上扶起来,好挤出上半截的稻谷,接着,两人合力捉着麻包袋尾端的两个角,一二三后朝上一拉,即把下半截的稻谷抖出来。

  湿了一两夜的稻谷,滚出来时不但发热,扑面而来还有一股发霉的味道。

    小时候,晒谷是农家典型景致之一。我欣赏孟浩然《春晓》“夜来风雨声”的意境,但在收割季节,潇潇的风雨声丝毫不诗意--这意味稻禾被风吹倒,收割减少,隔几天得在酷热的烈日下晒三、四十包的稻谷,饱尝“汗落知多少”的滋味,要不然碾米厂扣除水份,稻农的收入深受影响。

倒出稻谷后,湿了的麻包袋摆在地上烘乾。稍后,我们用一端有木齿的耙子把稻谷逐一散开、弄平,在水泥地上铺成厚度适中的一层,稻谷吃到阳光,乾得快,一天里尚得耙翻数次,除掉稻草和赶走觅食的家禽。

日当午的工作最辛苦,此刻,阳光猛烈,水泥地热得烫手,走在上面一行接一行耙翻稻谷当儿,可以感觉蒸化的水汽氤氲往上流窜,人,仿佛置身在高温烤炉里烘着;汗,湿了额头和浃背,双颊烤得通红。脚下的谷粒正迅速晒乾,金黄色泽越来越耀眼,到了下午时分,耙翻的谷粒若发出清脆声音即表示乾得恰当。

最后是热闹的收集时刻:一家大小分工合作,有人负责堆起稻谷,聚拢成一座小山丘;有人用竹帚把剩下的谷粒扫起来;有人修补麻包袋,趁落日之前用竹畚箕把稻谷装进麻包袋,封口后推进仓库收藏。

    有关晒谷,三姐和我有个难忘的经验。有一次,我们读下午班,两人一早为晒谷忙到中午才把工作料理妥当。我们匆匆吃午餐,换校服,走到车站刚好赶上校车。

   因为来不及洗澡,那天下午,汗水加上刺人的谷芒弄得两人的皮肤寄痒难当,我们只好一边听课一边搔痒,皮肤起了红疙瘩,唉,可真难为了我们两个拼搏的小当家喔!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