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22, 2016

爸爸的爱



陪你长大
           爸爸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孩子,

    你是否记得,父亲节那天在教堂的集会?席间,林牧师,这位退休校长的长辈分享了一个亲身体验:一位喜欢留长头发、抽烟和屡次藐视校规的中学生,在校长室接受藤条的处罚前,林校长慎重问他:“张同学,请告诉我,你爱你的父亲吗?”他沉思一会,点了点头。


林校长专注的看着他,又问:“请你说出来,你是否爱你的父亲?”他踌躇许久,轻声道:“爱!”“你可否用完整的句子再说一遍?”林校长用关怀的语气问他。这位青少年顿时哽咽了,瞬间,那抑郁的情感即如缺堤般爆发,他捂着脸,抽搭的哭了,口里断续的说:“我。。恨他,他。不曾。。爱我,没有爱我。。,没有爱。。!”

林校长放下手中的藤条,用手臂环抱着他,让他伏在肩膀上痛快的哭了一场。原来,他来自不美满的家庭,父母亲经常吵架,父亲鲜少回家,在失去父爱的环境下,他寻找新刺激,染上恶习藉此麻木自己。

    想想,何止是青少年有这种需求呢?爹地清楚记得,两年前,因为琐
事缠身,我和妈咪3个星期后才把你从阿嬷家带回来。回程路上,我驾车,没有注意你的不悦。来到半途的小镇,我停下车让妈咪去买货,然后,你按捺不住开口:“爹地,如果我死了以后,你会哭吗?”

    天啊!一位仅四岁半的孩子,用极委屈的语调,问了这样的问题,我愣住了,转过头,我望着你欲哭的表情,一时间惊慌的说不出话来,我木呐的说:“孩子,你这么小,为什么要提起死这一回事,你是不是那里不舒服,发生了什么事?快告诉爹地。。。”

    那天开始,爹地就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得回去看你,也告诉自己,我要
健康的活下去,不为什么,只因我的孩子需要爸爸的爱!多年以后,退休后的林校长在街上巧遇张同学,你猜,林校长看到什么?他看到一个温馨的画面:一位爹地正牵着女儿的手,和太太一起走在街上,一脸洋溢幸福的笑容呢!。


一颗陨落的小星星



陪你长大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颗殒落的小星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      。冬阳
孩子,

    你妈咪不协调的经期和出血,还有那令她死去活来的经痛,竟然是你递给我们的讯号!而我们,包括了妇产科医生,竟然察觉不出你的到来。一直到第三次的彻底检查之后,医生才恍然发觉你的存在,那时候,你已是六个星期的小生命。

    原来,你悄悄的来了,然后,再不按牌理出牌“着床”在妈咪的输卵管里,在这条并不能孕育你的小通道里渐渐成长,最终导致妈咪的输卵管肿大,疼痛不已。

   「医生,受精卵大约要走多长的路才能滑落子宫?」医生的手指比出约两寸半的距离,说:「对受精卵来说,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路哦!」所以,你停住了脚步,也停住了让生命能有延续的机会,更终止了爹地妈咪和你今生的一场因缘。孩子啊,人生的道路或许崎岖,但是,我们愿意陪你伴你携手走到尽头,而你,为何迟疑的停住脚步?是上天的拨弄吧,还是命运的安排,爹地只能无语问苍天!

    就这样,你妈咪刻不容缓的进了手术室。手术圆满结束后,医生热心的把一卷拍下手术过程的录影带交给爹地。这些所谓“珍贵”的镜头,让爹地看了手心发冷,眼泪盈眶,尤其是那一幕:当医生用精密的仪器残酷的把你“洗”掉的当儿,那一钳,一剪,烧灼和抽吸血水,何尝不是落在妈咪爹地的身上啊!

    很多时候,爹地会想:如果你出世了,你会是男?是女?你会是什么模样的娃娃?像哥哥,还是像姐姐?爹地妈咪好想把你拥入怀里,圈起咱们家幸福的框框。

    今夜,提笔写你的时候,浩瀚的天河星光点点,你就是那一颗殒落的小星星,不留痕迹的划过夜空,匆匆一瞥后,稍纵即逝了。我的孩子,拥有你,即使是短短一瞬,对爹地妈咪来说,这已是永恒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怀念你的爹地妈咪


爱在心里口要开



陪你长大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爱在口要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 与老大(11岁)和老二(9岁)不同的是,我家小女儿读幼儿园走的是反传统路线--由教会主办,教学媒介和课本都是英文,也因此,年仅三岁的她,已经会讲英语。

    会讲英语,最大的好处是,小女儿和父母亲可以自然的表达爱意。对着她,我没有顾虑地说:「Daddy loves you!」,再给她一个拥抱或亲亲她的脸颊。我常听妻对她说:「Do you know that mummy loves you!」。依偎在身旁的小女儿,也会大方对双亲说:「I love you too!」偶尔,也试探:「Daddy, do you like
 me?」或「Why you love me?」,甚至主动打开双手臂要求“抱抱”。

    我常想,小女儿是幸运的,亲情的温度从小就开始酝酿,学而时习之,爱的温度持之以恒,就此炽热下去。相对的,老大和老二自小和我们用华语沟通,爱含蓄得很,我们不好意思让爱骑在我们的言语上和表现里,爱藏在心里口难开。既然不方便把爱说出口(因觉得尴尬、肉麻),我和每一位父母都一样,以“行动”来表达爱意:载他们去补习,牵他们的手过马路,买好吃的点心,殷切的叮咛,谆谆的训诲。。。对着他们,我有一种弥补不了的遗憾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英文写信表达爱

    选择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爱的可不是我一个人,即使是律师,作家三毛的父亲亦然。三毛的先生过世后,她决定结束流浪似的生涯,卖了西班牙的房屋,把下半生的生活留给父母亲。抵达台湾后,全家人都来接机,除了父亲。父亲却托家人递上一封用英文书写的信,写着:

    亲爱的女儿,请你原谅我不能亲自来机场接你。过去的一切,都已过去了,切望你的心里,不要藏着太多的悲伤,相反的,应该仰望美好的未来,这一次,你在加纳利岛上处理事情的平静和坚强,使爸爸深感骄傲。我在家中等着你的归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爱你的父亲
 
    三毛似乎相当谅解父亲含蓄的爱,在《重建家园》这篇文章里,她说:

    我看了,不说甚么,将信放入口袋中去。知道爸爸不肯在中文里用这些字,他用英文写出「亲爱的女儿」和「爱你的父亲」自然而然,而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情,要他用中文来表达,是很羞涩的。这就是他为什么去写英文的道理。。。

    在华人的社会,父母亲明明爱孩子,却开不了口或用负面方法来表达爱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作家刘墉,即使是对教育颇有心得,在这方面也不例外。儿子刘轩15岁生日那天,刘墉送他一块红玉坠时,说:「喏!给你!不是甚么值钱的东西,意思意思啦!」可以想象这样的表白,让收礼的人“错愕”。15岁,在那个属于叛逆的年代,刘轩常和父母争吵,天天都被训,结果在《衣柜里的亲情》这篇文章,有如此激烈的反应:

     。。。还记得有一次,我和父母吵得特别厉害。我冲进房间,气得发抖。我看到挂在墙上的玉坠,那代表爸爸所有「意思意思」的东西。我狠狠地把它抓下来,全力往桌面上砸--我要看他的「意思意思」碎成万片。玉坠没碎,桌子上的东西全跳了起来,玻璃板唏哩哗啦地碎落满地。我的手上则沁出了几道鲜红的血迹。

    爸爸妈妈同时跑进房间,看到了玻璃,赶快把我的手抓住。感愧交集,我往门外跑。爸爸扑向我,两人滚到地上。爸爸紧紧抱着我,不管我怎么挣扎。我滚到那里,他都不放手,一面不停地对我说:「爸爸爱你,爸爸爱你。。。」妈妈则追过来抱着爸爸和我。我不停地哭,心里充满一种奇怪的感觉。我一生之中,从来没有如此拥抱过我的父母。。

    读到这里,我不免感慨,那一位很认真生活,在我的心目中,简直是十全十美的生活家兼哲学家,竟然是在那么惊恐的情况下对儿子说“我爱你”。如果说,我们终其一生不曾从父母亲口中听到“我爱你”这句话并不为过,毕竟,炎黄子孙爱的“特征”是:隐藏,含蓄;也可以说,我们是忽略了该如何表达爱意的民族。

    回顾既往,有多少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给家人一个吻或一个拥抱的重要性呢?我和我的手足们是在加护病房内噙着泪,亲吻父亲的额头,脸颊和手心,因为主治医生说:「准备后事吧,最好的药和多位医生的抢救亦挽回不了局面,恐怕过不了凌晨,你们可以让他在医院过世,一些老人选择在家里临终!」我的父亲最后因心血管疾病病逝。

    人生的旅途上,父亲陪我走过40年的岁月,那个吻,竟然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吻父亲,我怀疑入院后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,无法睁开眼睛的父亲会感受到这个吻别。

    也想起作家吴淡如,她的弟弟在24岁时不幸自杀身亡。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可想而知,对着努力压抑情绪却止不住身体在颤动的父亲,吴淡如给他一个拥抱,在《昨日历历,晴天悠悠》这本书,她说:

    那一个拥抱,与记忆中儿时父亲给我的最后一个拥抱,可能相隔了二十年,唤醒某种血缘相亲的记忆。。。我也可以感觉到,爸爸身体中不自觉的发出一股「不习惯」的抗拒力道,然后,才把他的手紧紧抓住我。

    古往今来,我们的爱,总是深锁在内心深处,压抑着,仿佛是一堵墙,把我们层层地隔开,然后,来到生死关头这节骨眼上,那堵墙才“有幸”被推倒,爱,才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,爱,才得以升华。一个吻,一个拥抱,多少人用了十几二十年,甚至倾一生的时间才能够表现出来,又或许,犹豫了一辈子也终究没有表现出来,呜呼哀哉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莫让人生有遗憾

     一直到今天,还是有长辈级人物,以不解的眼光,质询地问:「为甚么不让你的女儿读传统的幼儿园?」言下之意,是“忘本”,也是“崇洋”。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,夏虫不可与语冰,爱与不爱的主题没有搬出来说,我小心翼翼地解释:「孩童嘛,都是语言天才,将来还要读六年华小,掌握华语是迟早的事,所有,就让她在上学之前打好英文的基础!」暗地里,我还是为自己能够痛痛快快,轻轻松松跟小女儿说“I love you!”和发展“春风化雨”的亲子关系而感到无比的光荣。我只知道,人生苦短,能在有生之年,感受爱的温暖,那种感觉,实在好!

    朋友,你对孩子和家人真真正正说过“我爱你”吗?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,我就在你左右,你却感受不到我的爱。爱在心里口要开,爱更要趁早培养,莫让爱陷入两“难”的逆境里,悔之晚矣!


牵手,一起走过



陪你长大
牵手一起走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。冬阳

    每次出门,两岁么女是我的“跟得夫人”。即使是牵着她的手,急性的我常在下车后惦着要办的事,忘了放慢脚步,遂有了这个画面:么女步伐交错时,上半身被我紧拉着走,小小的身体向前倾倒,她没扑倒,全靠她和我紧紧拉着手。

偶尔,我不耐烦时,会对她埋怨,口里直念:“都是你,走路也不会走,都快跌倒了!”事后,我后悔了,明明是自己走得快,却怪罪他人,么女是无辜的。 

但是,我确实是这样牵着她的手,走进图书馆、到公园散步、接送老大老二、跑邮政局。。。沿途上,我对她说:“看,这是牵牛花,这是卡车,左边是油站,前面有红绿灯。。。” 么女的眼神时而好奇,时而欢欣,此刻的她,是快乐的。
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x

陪66岁的父亲去医院,每每走到医院大门口回过头,才发现父亲被我抛在后头,他正一步一步慢慢地走。父亲不是很老,却因脚无力,无法走得快。印象中,父亲永远生龙活虎干活,如今老态龙钟,对比下教人倍觉感伤。

父亲和我始终保持一段距离,我不曾牵他的手,过马路时,我捉紧他的手臂一起走以策安全,乘手扶电梯时,担心他站不稳意外失足我捉紧他的手臂,父亲腼腆回应:“没事,不必牵我,我会自己走!”

陪父亲到槟城医院看病,我最大的功劳是把他载到医院和送他回家。父亲和我一样,是个容易在市区迷路的路盲,我可是费了一番心血才认得医院的路!这一路上,父亲乐得分享他的奋斗史,他的抱负,手足恩怒,同样的话题,总是重复地说,我用心聆听。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x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x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x


犹记得一位朋友给我来信时,写道:“三、四十的年龄像三明治,上有父母,下有年幼的孩子,一根蜡烛两头烧。。。”然而,想到自己有幸陪孩子长大,陪父亲渐渐老去,心里产生与有荣焉的幸福感,甚至有“多陪一天,就多赚一天”的想法。

我想,就用爱牵着家人的手一起走过吧,珍惜当下亲情的汇聚,我知道,这样的快乐时光不会常驻,我知道,这是我生命中最期待的实实在在的幸福!

读书乐



陪你长大 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。冬阳

十个月大baby是活力充沛的小鬼,每天晚上总要熬到12点多才肯睡觉。夜间11点是我极“难过”时刻,家人已就寝,只有我和baby“大眼瞪小眼”。我在等她打哈欠,她磨磨蹭蹭玩着。

    有个晚上,等的当儿,我忽然萌起一个念头:与其陪她玩,不如陪他读书。于是,我把老二的英文图画书(幼儿丛书,共36本,装在精致的小书包)在她面前摊开,她看着色彩鲜艳的画面,我一页页读简单字句,例如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Red paint. Orange paint.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Yellow paint. Green paint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lue paint. Purple paint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The rainbow.

  我反复念一本书,待新鲜感消失了,换另一本,重念。几个晚上后,我讶异:baby主动从书架拎出小书包,小书包太重了,她“嗯嗯”叫,要我帮忙提书包。我把书包的拉链打开倒出书本,她自行挑选,随即递上一本书,用“嗯嗯”声示意,要我念书!我发现36本书中,baby只喜欢其中四五本,而且常常是一本书还没念完即递上另一本书。

 当我把baby逐渐培养的阅读现象告诉妻,她窃喜,说:“太好了,买给老二的书,baby也用得上!”其实,还未对baby念书前,我已为老大(二年级)和老二(幼儿园大班)培养阅读习惯。鉴于两兄妹皆不热衷公式化的功课,只要在这方有所要求,亲子关系通常会陷入水深火热、不欢而散的局面。妻和我痛定思痛,结论是:功课赶完就好,我们一有空,我负责为他们念书,妻陪他们读经。

     于是乎,一个星期内,我跑两趟图书馆,一次借6本故事书,每本书最少念两遍给他们听。也只有与孩子共读时,我才体会到亲子关系可以如此“投缘”,不必催,不必骂,没有强求和埋怨,毕竟,书中自然会有孩子们好奇的“黄金屋”和“颜如玉”,他们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流连,在梦想的天空任意翱翔,不亦乐乎?

也因此,家里常有这个画面:老大放学回来,看见桌上摆着新书,兴致勃勃边读边猜测后续情节;老二一卷在手,或读或背,时不时高喊:“爹地,某某生词怎样发音?是什么意思?”;baby随兴所至,东抓一本,西抓一本,要求妻为她念书。。。目睹这一切,一股暖流袭心头,充满成就感的心灵迸发出喜悦的声音:“这就是了!这就是一切了!就让孩子快快乐乐读书,不为考试,不为名次,只为读书的乐趣,心灵的充实,情操的熏陶和知识的撷取!”

    当然,也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