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22, 2016

爱在心里口要开



陪你长大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爱在口要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 与老大(11岁)和老二(9岁)不同的是,我家小女儿读幼儿园走的是反传统路线--由教会主办,教学媒介和课本都是英文,也因此,年仅三岁的她,已经会讲英语。

    会讲英语,最大的好处是,小女儿和父母亲可以自然的表达爱意。对着她,我没有顾虑地说:「Daddy loves you!」,再给她一个拥抱或亲亲她的脸颊。我常听妻对她说:「Do you know that mummy loves you!」。依偎在身旁的小女儿,也会大方对双亲说:「I love you too!」偶尔,也试探:「Daddy, do you like
 me?」或「Why you love me?」,甚至主动打开双手臂要求“抱抱”。

    我常想,小女儿是幸运的,亲情的温度从小就开始酝酿,学而时习之,爱的温度持之以恒,就此炽热下去。相对的,老大和老二自小和我们用华语沟通,爱含蓄得很,我们不好意思让爱骑在我们的言语上和表现里,爱藏在心里口难开。既然不方便把爱说出口(因觉得尴尬、肉麻),我和每一位父母都一样,以“行动”来表达爱意:载他们去补习,牵他们的手过马路,买好吃的点心,殷切的叮咛,谆谆的训诲。。。对着他们,我有一种弥补不了的遗憾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英文写信表达爱

    选择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爱的可不是我一个人,即使是律师,作家三毛的父亲亦然。三毛的先生过世后,她决定结束流浪似的生涯,卖了西班牙的房屋,把下半生的生活留给父母亲。抵达台湾后,全家人都来接机,除了父亲。父亲却托家人递上一封用英文书写的信,写着:

    亲爱的女儿,请你原谅我不能亲自来机场接你。过去的一切,都已过去了,切望你的心里,不要藏着太多的悲伤,相反的,应该仰望美好的未来,这一次,你在加纳利岛上处理事情的平静和坚强,使爸爸深感骄傲。我在家中等着你的归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爱你的父亲
 
    三毛似乎相当谅解父亲含蓄的爱,在《重建家园》这篇文章里,她说:

    我看了,不说甚么,将信放入口袋中去。知道爸爸不肯在中文里用这些字,他用英文写出「亲爱的女儿」和「爱你的父亲」自然而然,而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情,要他用中文来表达,是很羞涩的。这就是他为什么去写英文的道理。。。

    在华人的社会,父母亲明明爱孩子,却开不了口或用负面方法来表达爱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作家刘墉,即使是对教育颇有心得,在这方面也不例外。儿子刘轩15岁生日那天,刘墉送他一块红玉坠时,说:「喏!给你!不是甚么值钱的东西,意思意思啦!」可以想象这样的表白,让收礼的人“错愕”。15岁,在那个属于叛逆的年代,刘轩常和父母争吵,天天都被训,结果在《衣柜里的亲情》这篇文章,有如此激烈的反应:

     。。。还记得有一次,我和父母吵得特别厉害。我冲进房间,气得发抖。我看到挂在墙上的玉坠,那代表爸爸所有「意思意思」的东西。我狠狠地把它抓下来,全力往桌面上砸--我要看他的「意思意思」碎成万片。玉坠没碎,桌子上的东西全跳了起来,玻璃板唏哩哗啦地碎落满地。我的手上则沁出了几道鲜红的血迹。

    爸爸妈妈同时跑进房间,看到了玻璃,赶快把我的手抓住。感愧交集,我往门外跑。爸爸扑向我,两人滚到地上。爸爸紧紧抱着我,不管我怎么挣扎。我滚到那里,他都不放手,一面不停地对我说:「爸爸爱你,爸爸爱你。。。」妈妈则追过来抱着爸爸和我。我不停地哭,心里充满一种奇怪的感觉。我一生之中,从来没有如此拥抱过我的父母。。

    读到这里,我不免感慨,那一位很认真生活,在我的心目中,简直是十全十美的生活家兼哲学家,竟然是在那么惊恐的情况下对儿子说“我爱你”。如果说,我们终其一生不曾从父母亲口中听到“我爱你”这句话并不为过,毕竟,炎黄子孙爱的“特征”是:隐藏,含蓄;也可以说,我们是忽略了该如何表达爱意的民族。

    回顾既往,有多少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给家人一个吻或一个拥抱的重要性呢?我和我的手足们是在加护病房内噙着泪,亲吻父亲的额头,脸颊和手心,因为主治医生说:「准备后事吧,最好的药和多位医生的抢救亦挽回不了局面,恐怕过不了凌晨,你们可以让他在医院过世,一些老人选择在家里临终!」我的父亲最后因心血管疾病病逝。

    人生的旅途上,父亲陪我走过40年的岁月,那个吻,竟然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吻父亲,我怀疑入院后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,无法睁开眼睛的父亲会感受到这个吻别。

    也想起作家吴淡如,她的弟弟在24岁时不幸自杀身亡。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可想而知,对着努力压抑情绪却止不住身体在颤动的父亲,吴淡如给他一个拥抱,在《昨日历历,晴天悠悠》这本书,她说:

    那一个拥抱,与记忆中儿时父亲给我的最后一个拥抱,可能相隔了二十年,唤醒某种血缘相亲的记忆。。。我也可以感觉到,爸爸身体中不自觉的发出一股「不习惯」的抗拒力道,然后,才把他的手紧紧抓住我。

    古往今来,我们的爱,总是深锁在内心深处,压抑着,仿佛是一堵墙,把我们层层地隔开,然后,来到生死关头这节骨眼上,那堵墙才“有幸”被推倒,爱,才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,爱,才得以升华。一个吻,一个拥抱,多少人用了十几二十年,甚至倾一生的时间才能够表现出来,又或许,犹豫了一辈子也终究没有表现出来,呜呼哀哉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莫让人生有遗憾

     一直到今天,还是有长辈级人物,以不解的眼光,质询地问:「为甚么不让你的女儿读传统的幼儿园?」言下之意,是“忘本”,也是“崇洋”。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,夏虫不可与语冰,爱与不爱的主题没有搬出来说,我小心翼翼地解释:「孩童嘛,都是语言天才,将来还要读六年华小,掌握华语是迟早的事,所有,就让她在上学之前打好英文的基础!」暗地里,我还是为自己能够痛痛快快,轻轻松松跟小女儿说“I love you!”和发展“春风化雨”的亲子关系而感到无比的光荣。我只知道,人生苦短,能在有生之年,感受爱的温暖,那种感觉,实在好!

    朋友,你对孩子和家人真真正正说过“我爱你”吗?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,我就在你左右,你却感受不到我的爱。爱在心里口要开,爱更要趁早培养,莫让爱陷入两“难”的逆境里,悔之晚矣!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