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January 30, 2016

亲情诚可贵,自由价更高



     亲情诚可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自由价更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 父亲遽然病逝后,我接手管理他的田地。一开始,因不熟悉务农作业流程,收割后,我接受舅舅的提议,稻谷卖给舅舅的碾米厂。

    因亲戚关系,碾米厂付稻农的补价,我享有特价。领特价让我心虚,针对给我特价一事,两位舅舅持不同意见,但每个季节的决议皆以绿灯通过。此外,面对周边稻农好奇追问“舅舅付侄儿”的特价,要四两拨千金带过,我无所适从。

    待掌握务农的来龙去脉,我发觉,稻谷也可卖给收购商(broker):稻农的补价一视同仁,收购商的客户不多,卖谷称重量时不必排长龙,15分钟内可完成买卖任务;碾米厂客户众多,收割旺季往返载送稻谷的罗里川流不息,今天称不到重量,明天还要继续排队,十分不适合我尚要兼顾载送孩子上学放学和补习的任务。

   一番婉转解释后,即使舅舅再三挽留,我坚决离去。脱离舅舅的庇荫,当一名自由业者,除去心里挂碍,感觉阳光澄澈,心情无比舒畅!事后在街上碰到表弟,我可以感觉他因“蝉曳别枝”递来“你背弃亲人”的眼光。表弟不了解的是,做“顺民”也有苦衷,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,问心无愧,生活更臻美好,生命富饶意义。

    亲人的支持与关怀,我铭记于心,但我更珍惜自由的感觉。

与亲人交涉



        与亲人交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。冬阳

为着公家土地,住同个住宅区的张伯伯和他的侄子不约而同给我喊冤的来电。来龙去脉是这样的:公家土地要出卖,侄子找到买家,敲定价钱,里头包含他的抽佣。张伯伯否决这桩买卖,因抽佣不是几千元,而是一笔巨款,张伯伯说:“这无疑剥夺众股东利益!”。这边厢,侄子气急败坏辩护:“我有本事说服买方接受价钱,赚抽佣理所当然!”结局是:地卖不了,侄子和张伯伯因此反目成仇。

与亲人交涉如噩梦般经验,我也尝过。甫大学毕业,刚卖保险的表姐夫坚决我是潜能客户,遂靠关系拉拢:舅母和母亲感情甚笃,舅母爱女婿心切,时不时对母亲施压,不好意思的母亲苦口婆心对我求情。保险最后卖成,保费很贵,不是刚毕业的我负担得来。

我后来到保险公司删去多个项目,保单才沿用至今。多年后,当我的经济能力好转,也跟同一间保险公司买其他保险,保险经纪是个有人气、诚恳、耐心解释细节的外人。除了保险,也有亲属加入保健和直销行列,针对他们,对不起,我敬而远之。

与亲人交涉,我坚守这个原则:真理在亲人之间很难越辩越明,待人处事要加倍小心。如果我是那位侄子,抽小数目抽佣即可,不抽更好,如果第二代不想合作经营公家土地,把地卖出才是上策,为了小事(抽佣),误了大事(卖地)乃本末倒置!


Wednesday, January 27, 2016

兄弟(二)

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有关兄弟,典型的画面是:小时候,兄弟是合伙人,联手和父母扶植一个家,手足情深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成家立业后,手足情能否延续往往和父母的产业有关联。我发觉,没有留下产业的父母,自食其力的兄弟在往后日子还是好兄弟,守望相助之外,尚且发挥雪中送炭的手足精神。

    有财产的父母,情况复杂矣。某临终父亲拥有6个孩子,公平起见,父亲决定平分产业,即便如此,不忿声仍然四起,原因是:有人认为某兄弟的贡献不多,不该享有平分的果实。碍于心病,兄弟渐行渐远,结局是--树倒猢狲散。环顾四周,分财产不欢而散的结局还真不少,家庭逐步累积产业的兄弟,应当趁分家前珍惜兄弟同甘共苦、荣辱与共的美好时光,毕竟,手足情经不起分财产这项严酷考验。

    由兄弟关系衍生的堂兄弟关系愈加冷漠,分家后,就算住在祖先留下来的房屋毗邻着,平时不相往来也罢了,教人惋惜的是,上一代流汗流血、披荆斩棘留下来的产业,下一代能做的却往往是把产业变卖,从此分道扬镳,呜呼哀哉!

父爱,好沉,好重!



         父爱好沉好重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然翻阅某报副刊,有凯妮小姐写的散文--《在天国的一边》,一篇相当感性的文章,读了教人泪湿。负笈台湾时,凯妮和台籍男友相爱却无法结合,因为男友的父亲如天皇般下命令要一对恋人分手。既然有缘无份,凯妮无奈的退出,回国,以为这是最好的抉择,谁知道,多年后,奉旨成婚的男友日后面对不了一切压力和问题,最终以自杀了结生命。

 凯妮男友让人唏嘘感慨的遭遇让我想起《钢琴师》(Shine)这部让我深受感动,由澳洲著名钢琴家 David Helfogott 的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。David自小生长在强势父亲的阴影下,即使在一次钢琴比赛中赢得冠军和去美国深造的机会,却遭父亲反对而作罢。

   当David获得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进修时,这一次,他一意孤行,执意出国,结果是:父亲和他脱离父子关系。后来,David在英国成功了,才华洋溢的他夺得音乐学院钢琴大赛的金牌,却也失败了,比赛完毕后,父亲挥之不去的阴影和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让他精神分裂。返回家乡后,他在精神病院渡过了15年才逐渐复原,后来经一位女星相学重燃求生意志和爱心鼓励之下,才有幸重返乐坛。

   在首都进修英文时,我的房东是一对经济能力拮据的夫妇。他们租了一间楼房,再把楼上的房间租出去,以提供格外收入。当时,房东的儿子刚考完大马教育文凭,他,迷上拉小提琴,不但拉,还会作词谱曲,时不时,见他闭上眼睛陶醉在音乐美妙的世界里。

   几个月后,成绩公布了,即使考获7科A,儿子决定朝音乐发展,不是进大学考学位。于是,父亲和儿子的冲突开始了,父亲怒吼:「为什么不读大学先修班,将来有机会当医生,律师或工程师,前途无量,搞音乐太玄了,你告诉我,马来西亚有多少人会欣赏音乐?。。。。」

    也想起吾友甲的无奈。甲是独身子,懂事以来,他的父亲就对他灌输“香火”的重要。甲20余岁结婚,最重要的目的不外是成全父亲的心愿--传种接代。即使生了一男两女,甲往后的日子并不好过,因为父亲总是“碎碎念”:再“博”下去,再生多一男,一个变坏了,还有一个是好的!;一个儿子太危险了,若有三长两短,那该怎么办?;一个儿子将来难办事云云。

 甲说:「两夫妻在私人界打工,再加上三个孩子的功课,补习,课外活动和考试,都快忙死了,这样的生活,简直是精疲力竭兼黯然无光,那敢多生!父亲就是不明白,生孩子不难,养孩子和教育孩子才是大问题!」顿了顿,又说:「面对父亲,让我有罪恶感和“想逃”的感觉,多么希望父亲可以网开一面,接受这个事实,让彼此可以快乐的过日子,毕竟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事事完美,我已经尽量去取悦父亲和努力扮演儿子的角色!」

    古往今来,东西方典型的父爱都是这种“款式”吧--父亲没有怀胎、生孩子和带孩子;父亲不擅长表达爱,对孩子的爱往往以“要求”为主,那种“要求”,充满理性,执著,何其深沉,耐人寻味。

   在生活线上奔波,每天张牙舞爪打拼的父亲会严格对儿子要求,在传统熏陶下的父亲会期盼儿子承继自己的观念,甚至,在自己本身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希望在儿子身上有实践的一天。。。。火爆眼神的背面、叱责的语调声中、岩石般严峻的脸庞,往往隐藏着自己内心的挣扎与不安,还有一颗即使是血脉相连的儿子也难于意会的爱心。

    唉,父亲的爱,好沉,好重。。。教人不胜负荷!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 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你爱家吗?对家在意什么?于我,家的界限十分重要。这个看法有典故。

    小时候,父亲和伯伯的半独立房子盖同一张地契,一人占一半地,父亲在左,伯伯在右。后来,问题来了,房子没盖在正中央,却偏右,意即父亲的家占了伯伯的地。占了多少,无从估计,懂事以来,我家厨房没有后门,后方的地被伯伯占据,算拉长补短——你占了我的地,我索回我的地。

    因缺后门,我家厨房阴沉,不通风。伯伯厨房后方是空地,空地过去是稻田,风不断灌进来,空气流通,容易采纳阳光,室内明亮。两家大门各自有门,但门与门之间没有墙,喜欢与否,我家总有不速之客,隔壁堂哥一时兴起没叩门进屋,把我家客厅当休闲天地,最恐惧的,堂哥的孩子也爱闯进来,爬高下低,把我家当游乐场。

多年后,事情愈加复杂,这块地原本身份是田地,堂哥的孩子在这里盖店屋经营轻工业,按土地局规矩,从田地变商店,这意味要缴付更贵的地租。庆幸的是,土地局没有严厉执行规矩,要不然,我家没搞生意,却要负担更高的地租。若请土地测量师把地契一分为二,测量费不菲。

    有关爱情,作家吴淡如曾说过,爱在暧昧不明时最美丽,家的界限若暧昧不明,自身的体验是,苦不堪言。试想想,在外头忙碌奔波一天,累了,抵家锁上篱笆后,你拥有一方土地,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私隐,这种身心灵全然释放的感觉,大抵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——幸福。



亲人的关心



        亲人的关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

        有一年,为着要陪父亲办心脏搭桥手术,我休了一个学期的课,从美国飞回家。抵达槟城机场,父亲安排堂哥接我回吉打老家。这一路上,堂哥频问候近况,当中有个问题让我哭笑不得,他列举人体器官及与器官有关联的疾病,要我说出英文词汇,他说我在国外念书,英文理应一极棒才对。毕业后,我仅对家人说下个星期启程回家,抵达槟城后径自搭巴士,一路上的气氛出奇的好--耳根清静,感觉风平浪静。

一直到今天,我还是认为,亲人的关心最有压力,可谓“刻骨铭心”。一位没有结婚的表姑,亲戚好意催婚:「过了生孩子的年纪也可以结婚,最起码,睡觉时抱紧老公身体取暖也好!」听者面有愠色,说者浑然无觉。

身为独子,我在香火观念浓郁的环境成长,婚后,我的太太在第9个月才证实受孕,这期间,我听最多的,是亲戚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明示与暗示,她们不了解的是,在心理上,刻意“做人”和顺其自然“做人”的差距甚远,于当事人来说,情何以堪啊?

 最痛彻心扉的,莫过于当事人不幸失去稚子,对哀恸的父母,亲人的慰问竟然是:「你们还年青,要生几个有几个!」对亲人的关心或安慰,要有技巧且适可而止,反之,听者被冒犯,从此对你关起心来,乃至回避三舍,哀哉!

家事



          家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之一:回不去的时光 

五年前异国乘竹筏漂流。我漂在前,不时回头望,每当竹筏从阶梯往下冲看孩子们开怀大笑,我心满意足,一晃眼,孩子从中学到高中或大学,亲子关系疏了淡了,我在照片中感叹时光一去不返。

之二:现代孩子

    现代孩子在温室中成长,不曾吃苦,也不愿意吃苦,如果你看见青少年肯抽空陪父母干活减轻父母生活担子,这孩子将来必成材。

之三:下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我享受煮,未必色香味齐全,但家人不挑剔,吃得清光,让我有满足感。也爱观赏他人烹饪,总觉得肯花心思下厨的人,才是懂生活的人。

之四:重生

家里的墙壁肮脏失色,趁暑假要求儿子漆成白色,粉刷后焕然一新,感觉像重生,不过举手之劳,却大幅度改善家居环境,何乐不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