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爱,好沉,好重!
。冬阳
然翻阅某报副刊,有凯妮小姐写的散文--《在天国的一边》,一篇相当感性的文章,读了教人泪湿。负笈台湾时,凯妮和台籍男友相爱却无法结合,因为男友的父亲如天皇般下命令要一对恋人分手。既然有缘无份,凯妮无奈的退出,回国,以为这是最好的抉择,谁知道,多年后,奉旨成婚的男友日后面对不了一切压力和问题,最终以自杀了结生命。
凯妮男友让人唏嘘感慨的遭遇让我想起《钢琴师》(Shine)这部让我深受感动,由澳洲著名钢琴家 David Helfogott 的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。David自小生长在强势父亲的阴影下,即使在一次钢琴比赛中赢得冠军和去美国深造的机会,却遭父亲反对而作罢。
当David获得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进修时,这一次,他一意孤行,执意出国,结果是:父亲和他脱离父子关系。后来,David在英国成功了,才华洋溢的他夺得音乐学院钢琴大赛的金牌,却也失败了,比赛完毕后,父亲挥之不去的阴影和内心痛苦的挣扎最终让他精神分裂。返回家乡后,他在精神病院渡过了15年才逐渐复原,后来经一位女星相学重燃求生意志和爱心鼓励之下,才有幸重返乐坛。
在首都进修英文时,我的房东是一对经济能力拮据的夫妇。他们租了一间楼房,再把楼上的房间租出去,以提供格外收入。当时,房东的儿子刚考完大马教育文凭,他,迷上拉小提琴,不但拉,还会作词谱曲,时不时,见他闭上眼睛陶醉在音乐美妙的世界里。
几个月后,成绩公布了,即使考获7科A,儿子决定朝音乐发展,不是进大学考学位。于是,父亲和儿子的冲突开始了,父亲怒吼:「为什么不读大学先修班,将来有机会当医生,律师或工程师,前途无量,搞音乐太玄了,你告诉我,马来西亚有多少人会欣赏音乐?。。。。」
也想起吾友甲的无奈。甲是独身子,懂事以来,他的父亲就对他灌输“香火”的重要。甲20余岁结婚,最重要的目的不外是成全父亲的心愿--传种接代。即使生了一男两女,甲往后的日子并不好过,因为父亲总是“碎碎念”:再“博”下去,再生多一男,一个变坏了,还有一个是好的!;一个儿子太危险了,若有三长两短,那该怎么办?;一个儿子将来难办事云云。
甲说:「两夫妻在私人界打工,再加上三个孩子的功课,补习,课外活动和考试,都快忙死了,这样的生活,简直是精疲力竭兼黯然无光,那敢多生!父亲就是不明白,生孩子不难,养孩子和教育孩子才是大问题!」顿了顿,又说:「面对父亲,让我有罪恶感和“想逃”的感觉,多么希望父亲可以网开一面,接受这个事实,让彼此可以快乐的过日子,毕竟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事事完美,我已经尽量去取悦父亲和努力扮演儿子的角色!」
古往今来,东西方典型的父爱都是这种“款式”吧--父亲没有怀胎、生孩子和带孩子;父亲不擅长表达爱,对孩子的爱往往以“要求”为主,那种“要求”,充满理性,执著,何其深沉,耐人寻味。
在生活线上奔波,每天张牙舞爪打拼的父亲会严格对儿子要求,在传统熏陶下的父亲会期盼儿子承继自己的观念,甚至,在自己本身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希望在儿子身上有实践的一天。。。。火爆眼神的背面、叱责的语调声中、岩石般严峻的脸庞,往往隐藏着自己内心的挣扎与不安,还有一颗即使是血脉相连的儿子也难于意会的爱心。
唉,父亲的爱,好沉,好重。。。教人不胜负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