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anuary 22, 2016

田地的巨人——割稻机



农耕掇拾之二十四

       田地的巨人--割稻机
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拜高科技的发明,割稻机大量减轻稻农工作量。

 当年割稻,稻农要准备打谷桶,桶上方有帆布,若有破损,需修补。割稻雇用马来妇女,她们领先用镰刀割稻。打谷桶随即用卡车载到河堤,抬进田,进行拍打(捆扎的稻谷往桶里的梯子拍打,谷粒掉落),谷粒装袋,封口,抬上牛车,运到河堤,最后抬进卡车,由卡车摸黑载去碾米厂。人力割稻过程,冗长耗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割稻机逐渐取代人工

      80年代,割稻机逐渐取代人工。因雇工难觅工资日益提高,稻农舍插秧法,采用省工的直播法。人力收割仅适合一丛丛的稻(由插秧法栽种),若运用在一株一株遍地繁密生长的稻(由直播法栽种),收割效率低,成本高,割稻机适时出现和引用,无可厚非。以一英亩田地为准则,人力收割,打谷和运输用上一天的功夫,全部成本约200元,割稻机耗时25分钟,一气呵成,费用90元,事半功倍。

      今日务农,收割是轻松任务,只需预先安排割稻机和卡车。割稻时,我喜欢坐在司机旁边,看割稻机之神奇运作:自转的庞然“大手”切断稻禾上半截,枝干,叶片和稻穗迅即卷入体内“分解”,一番操作,枝干,叶片和细碎枯叶在尾端出口“排泄”,撒落田地,笔直一行,青中带黄,煞是美丽;金黄色的谷粒送往顶部三角形的桶,装满了,重返河堤,经一条输送圆管把谷粒倒入卡车,继而送到碾米厂。
 
     割稻机并非完美。北部的割稻机,一辆价格约6万令吉,清一色是国外入口旧款式的二手货,收割季节马不停蹄操作,过度损耗和欠缺维修,抛锚频发生,故延长收割时间;维修费和百物涨价,收割成本费用水涨船高,从90令吉调至120令吉,加重稻农负担。

    若稻禾倒伏,恰逢倾盆大雨,田地积水,收割尚可进行,不过,部分谷粒和湿漉漉的枝叶难分难解,最终惨遭“排泄”,收获相对减少。

      听,远处传来隆隆声,田地的到访者,是漆黄色或红色的巨人,轰轰辗过,气势雄伟!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