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anuary 26, 2016

爱,从隐晦到光明



家事一萝筐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爱隐晦光明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   。冬阳

        与90岁高龄的大伯聊天,我有压力。自小,祖父母对他这位长子异常冷漠,他只分到工,奖赏和关爱都回报给弟弟们,13岁那年,他脱离父母,另组家庭,自食其力,从此和父母断绝来往。

    大伯咬牙切齿中透露的父母和我印象中的祖父母落差很大,礼貌上,我洗耳恭听,私底下,我很害怕一再聆听他批评双亲的故事,故借机转换话题,与他聊天,我觉得累。

    大伯的际遇,让我想起妻的大哥。当时困顿的年代,不顺利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庭负担,岳父动辄把大哥骂得狗血淋头,骂人的理由轻则大哥不小心穿了他一只拖鞋,重则大哥贪玩迟返家。骂人的结局是:大哥年纪轻轻即离家,在外头住宿。最教妻伤心的是,今天的大哥也爱骂人,多次把女儿骂哭,15岁的侄女曾扬言:「将来会赚钱,绝对要离开这个家!」

    除了骂,早期的父母会打孩子。提到打孩子,让我想起早前施宇在星洲日报《星云》版发表的散文--《梦不到梦》,说的是青少年的施宇被父亲日夜毒打的梦魇,读后痛澈心扉,不解的是:一位父亲,为何如此对待亲生骨肉?小时候的长假,有位姑姑会来我家小住,这位瘦削、看似娇柔的姑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:她打骂孩子。

    姑姑婚后多年才受孕,无法生育的前6年,她领养一个女孩,这位大表姐日后要照顾多位弟妹,年少的她难免顽皮,若有不妥即难逃一顿鞭打。一直到今天,我还记得,抽打结束后,卷缩角落的她,呻吟,嘤嘤哭泣,而我们一群小孩,怔怔的看着她。大表姐后来拥有自己的孩子,她不打孩子,提起过去种种,乐天派的她,一笑泯恩仇。

有关父母的爱,不难发觉,部分早期父母在较冷漠的家庭长大,求得生存已算本领,他们只有被要求,没有被关爱,故不会爱孩子。爱,在那个年代,是隐晦字眼。
 
   事过境迁,今天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孩子,在呵护中长大,每次送么女上学,我常看到:父母替孩子背书包,大手牵小手走进校园,父母挥别时,或抱孩子,或深情看一眼,爱,溢于言表。。。

    而今父母之爱,像红红的太阳,光芒万丈,温暖孩子的心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